在美国target school是一个默认的事情,大陆虽然从没有公司官方明确的公布过
但在名单下面打口水战,凭什么谁谁谁没上榜没有任何意义,比如说,有些学校从来没上过名单,却常年闷声发大财。除了撕逼,想要知道你学校是不是某些公司target School的方法很简单,直接搜索自己学校官网,如果你心仪的公司连续几年都有来做宣讲会或者开放优先投递简历的通道,那么你必然是target School无疑。
或者你可以在LinkedIn上搜索公司,然后查看员工学历背景。比如说知乎上一位答主就做了统计,发现从linkedin得到的统计数据,CICC截至2018年1月31日,linkedin登记员工总数2770。其中海外一档共30位,海外二档119位,国内一档528位,国内二档193位,共记870位。其他为三档及三档以外共1900位。
target school应当是你的垫脚石,而不是敲门砖。身下埋着巨大宝藏而不知利用的,并不在少数。
有的是学业很好,但是缺乏基本的信息搜索能力;有的是性格偏内向,除非是不得不说话的场合(比如面试),否则很难主动去networking;有的是跟教授们还维持着传统的上课听讲,课下从不交流的情况。如此直到找工作,别说拿到内部资源,就是找他们帮忙也开不了口。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很多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做好。
认真的看学校官网,把整个学校变成你的人脉宝库。关于看官网并不是在说笑话,不少的学生在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除了查成绩、选课、提交作业,就再也没有留意过官网上的任何信息了。你可以在官网上查到,你的教授是否是个深藏不露,出场自带三万点赞的大牛,历届优秀校友信息,最近的新项目、比赛,往年Career Fair情况...等等。
尝试和那些优秀的校友建立联系,比如说校友会,比如说社团活动。在教授面前多露露脸,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举动:上课不要总坐后排。
一般在秋季学期开始时,公司会派团队参与学校的Career Fair进行宣讲(Info Session),招聘会后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网站投递简历,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截止日期。只需要重点关注学校网站,在线多家顶尖公司,轻而易举获得面试邀请。据调查,来自target school的学生获得面试的机会要比普通网申多70%。
target School只是给你加了一个buff,但是这不代表着有着这个你就可以稳赢。就好比你打农药的时候,组团把主宰给干了,但是对方已经把高地防御塔给推完了,下一波就是你方水晶。
但是,刚刚进入学校或者准备开始找工作的学生,常犯一种错误,那就是总是纠结甚至放大某一个短处并与其他方面割裂开。比如“我成绩不好,能进投行吗?”“我学校排名靠后,能进投行吗?”“我本科在国内读的,能进投行吗?“我没有实习过,能进投行吗?”等等类似的询问。
坦白说谁都给不了你答案,因为任何公司的录取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被投行拒之门外的top毕业生也多了去了。与其陷入对于学校的无限纠结,甚至恨不得回炉重造,你更需要的是反问自己:我身上的哪个方面,值得让招聘者放弃那些哈佛耶鲁清北复交的人而选择学校不如他们的我?比他们成绩好?比他们实习丰富?比他们八面玲珑?比他们多几个证书?......
比如说,总能找到最新的实习信息,总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招聘时间表;又比如说,在名目繁多的target School list 中,为什么部分券商把财经类院校放在靠前位置?为什么部分券商会偏好某地院校?为什么某家券商似乎青睐某所院校?
再结合券商背景如总部、大佬出身等来求证分析其中的关联,挖掘更深入的东西与自己的简历进行比对,从而选择出自己相对会有优势的目标。
这跟谈恋爱是一个道理,向下兼容永远比向上要容易。这个时候就不要仅仅将目标锁定在一些Big Name了,在符合自己最低预期的基础上,有什么公司合适就先加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才是你真正需要做的。
尝试所有的可能性,要有闯劲儿;多发邮件,多打电话,尽量多的跟人交流去扩大自己的人脉。说不定就会极有效率地在一个月内拿到offer。
不管是Target School也好,non-target School也罢,大数据上的统计只对群体有意义,而对于你自己的求职,只有两种结果:拿到offer,就100%;拿不到,就是0而已。电竞竞猜官网官方